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抗问号钩端螺旋体感染能力及吞噬溶酶体形成差异性研究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0254-5101.2019.02.004

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抗问号钩端螺旋体感染能力及吞噬溶酶体形成差异性研究

引用
目的 了解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抗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能力及吞噬溶酶体形成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人THP-1单核细胞和HL-60细胞分别用佛波酯(PMA)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预处理,使其分化为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THP-1-PMA单核-巨噬细胞和HL-60-ATRA中性粒细胞吞噬问号钩体能力.采用透射电镜法检测胞内钩体形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胞内问号钩体活力和死亡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不同吞噬细胞内吞噬溶酶体形成率.结果 THP-1-PMA单核-巨噬细胞和HL-60-ATRA中性粒细胞均能吞噬问号钩体,但前者吞噬问号钩体能力显著强于后者(P<0.05).胞内问号钩体都以吞噬泡的形式存在于上述两种吞噬细胞内.THP-1-PMA单核-巨噬细胞杀灭胞内问号钩体能力显著强于HL-60-ATRA中性粒细胞(P<0.05).THP-1-PMA单核-巨噬细胞内问号钩体与溶酶体共定位率显著高于相应的HL-60-ATRA中性粒细胞(P<0.05).结论 单核-巨噬细胞而非中性粒细胞作为主要的吞噬细胞在吞噬、杀灭入侵问号钩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内较低的吞噬溶酶体形成率可能是导致其杀灭问号钩体能力较低的原因.

问号钩端螺旋体、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溶酶体

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01679, 81760366;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培养项目黔科合人才 2016 4021 号;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专项资金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606;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专项资金项目[黔科合人字201509号]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401679, 81760366;Special Funds for High-level Cre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Qian Ke He 20164021;Special Fun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alent Team of Guizhou ProvinceQian Ke He Platform for Talents 20185606;Special Founds for Outstanding Youth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uizhou ProvinceQian Ke He Ren Word 201509

2019-04-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00-10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0254-5101

11-2309/R

39

2019,39(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