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0254-5101.2013.10.018
分子流行病学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流行病学方法在细菌耐药现象研究传统意义上的应用是通过监测、观察以及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方法来明确耐药细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借以探讨耐药细菌的流行与传播规律,并为制订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尽管存在一些不足,此类研究结果在帮助人们认识耐药细菌的传播与流行规律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1-2]。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分子型别耐药细菌以及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各种因子(如耐药质粒、耐药基因、相关基因组件等)的分布、作用方式与程度、传播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即有关细菌耐药性的各种问题。此类研究能够揭示细菌耐药性在耐药细菌中(或间)的存在现状、发生发展和相互传播的规律。将此类研究与耐药细菌流行病学研究(细菌耐药监测和耐药细菌传播相关因素分析等)相结合可构成有关细菌耐药现象的多层次流行病学( multilevel epidemiol-ogy),涵盖相关的人群特征、细菌群个体或克隆特征、耐药质粒、耐药基因以及相关的移动组件特征等[3-4]。有关细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研究按照研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各种分子分型方法对耐药细菌的分布、传播规律等问题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通常被称为耐药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5]。另一类是研究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各种分子(如质粒、耐药基因以及与其相关的调控基因等)的分布及其与细菌耐药性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和影响因素,也就是对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各种分子进行分布与传播规律等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6]。本研究尝试就以上两类研究进行简单综述,借以与相关领域内的同行们进行探讨。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细菌耐药性、耐药性研究、耐药细菌、传播规律、影响因素、耐药基因、细菌分布、耐药质粒、耐药现象、发生发展、预防和控制措施、相关因素分析、细菌耐药监测、特征、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作用方式、组件、相关基因
R51;R97
2013-1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79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