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2139-20220608-00261
巨大肝转移性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血管外皮瘤1例
患者 女性,44岁,因“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hemangiopericytoma,SFT/HPC)术后13年,伴肺、肝、肾等多发转移5年,反复低血糖发作半年”于2019年9月22日收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患者13年前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右枕部颅内肿瘤,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灰白色组织,大小5 cm ×5 cm×4 cm;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波形蛋白(+++)、CD99(++)、EMA(-)、CD34(-);病理学诊断为右枕血管外皮细胞型脑膜瘤(Ⅱ级)。患者术后行头颅立体放疗一次。5年前复查见双肺多发转移瘤,最大者位于左肺上叶,大小约3.0 cm×5.0 cm,于外院行胸腔镜下左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3年前复查见肝左叶转移瘤,大小约13.0 cm×11.0 cm×9.5 cm,于外院行肝组织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倾向转移性颅内SFT/HPC。请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会诊,将第一次颅内肿瘤术后病理学检查修正诊断为颅内SFT/HPC,后两次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颅内SFT/HPC转移。随后患者于外院行开腹肝左叶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颅内SFT/HPC肝转移。患者2年前复查见左肾转移瘤,大小约4.0 cm×5.0 cm,于外院行腔镜下左肾转移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颅内SFT/HPC肾转移。患者半年前出现反复发作的低血糖,CT检查结果示肝脏巨大转移瘤,左肾和肺多发转移瘤,分别于2019年4月、2019年5月、2019年7月于外院行肝动脉+膈动脉化疗栓塞术,前两次使用多柔比星+碘化油,后一次使用博来霉素+碘化油。治疗后肝左叶肿瘤最大径由原来的约17 cm增至约25 cm,且每次介入治疗后血糖仅可维持正常水平3~5 d,然后再次出现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发作频率逐渐增至约3.5 h发作一次,发作时血糖低至1 mmol/L,时有昏迷,夜间需进食2~3次。患者入院前一般情况尚可,小便正常,无其他慢性病史。入院体检:心率123 次/min,体温、呼吸、血压等正常。腹部外形膨隆,反L形手术切口愈合好,上腹部可触及巨大肿块,约达剑突下20 cm,边界不清,固定,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血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均低于正常值范围。腹部CT平扫见肝内多发大小不等肿块影,左肝为著,最大径约24.2 cm×13.3 cm,内见多发斑片状阴影及结节影;腹部CT增强扫描见实性部分强化,分别由肝动脉及膈动脉分支供血。门静脉增粗,最宽处约24 mm,门静脉左支及分支显示不清(图1)。左肾和双肺也可见多发肿块影,最大径约5 cm,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患者和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肝及部分肝脏右前叶,大小约25 cm×20 cm×15 cm,肝脏6段腹侧和背侧各见一个肿瘤,大小分别为7.0 cm×6.6 cm×6.0 cm和3.0 cm×3.0 cm×1.5 cm。肿瘤质韧,表面光滑,呈大结节样改变。肿瘤活动度极差,占位效应明显,游离困难(图2)。行扩大左半肝切除术,手术时间约17 h,出血量约10 000 ml,静脉滴注红细胞20 U、血浆3 200 ml,术中血压维持困难,需大量升压药维持。患者术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 ℃,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最高达32.85×10
9/L,中性粒细胞占比91%,痰液培养出白色念珠菌,给予亚胺培南、利奈唑胺和氟康唑等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患者术后清醒后出现反复发作的抽搐和对答不正确,头颅增强MRI检查结果见脑内多发异常强化灶,考虑转移。请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会诊后,给予左乙拉西坦片后患者病情好转。患者术后复查腹部增强CT,肝内未见肿瘤残余,门静脉右支内径正常,无受压及血栓形成(图3)。患者术后未再出现低血糖发作,术后第19天出院。
60
徐州市引进临床医学专家团队项目2018TD005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1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