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2139-20220418-00175
胃癌近端胃切除联合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疗效评估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近端胃切除后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11家医疗中心就诊的338例近端胃切除后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65例,年龄(63±10)岁(范围:28~91岁)。其中管状胃食管吻合159例(管状胃组),空肠双通道重建107例(双通道组),食管胃双肌瓣技术吻合72例(双肌瓣组)。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分级、术后营养状态,根据洛杉矶分级法对术后12个月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级,Visick分级标准评估术后生活质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混合线性模型、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
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多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
结果:双肌瓣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管状胃组和双通道组[(352±63)min比(221±66)min,(352±63)min比(234±61)min,
P均
<0.01]。管状胃组、双肌瓣组、双通道组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7/159)、9.7%(7/72)、10.3%(11/107)(χ
2=3.51,
P=0.173)。三种重建方式术后体重指数变化趋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78,
P<0.01)。管状胃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体重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721 kg/m
2,
P<0.01;均数差值:2.429 kg/m
2,
P<0.01),双通道组术后12个月体重指数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319 kg/m
2,
P=0.027)。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12个月双通道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12.9%(4/31),低于双肌瓣组的45.9%(17/37)(χ
2=8.63,
P=0.003)。双肌瓣组术后Visick 2~4级不适症状的比例为10.4%(7/67),低于管状胃组的34.6%(27/78)(χ
2=11.70,
P=0.018),但与双通道组的22.2%(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肌瓣技术手术时间长于管状胃吻合及双通道重建,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双肌瓣技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优势相较于管状胃吻合更加明显。双通道重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低于双肌瓣技术。
食管胃接合处、胃切除术、胃食管反流、管状胃吻合、双通道重建、双肌瓣技术
60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3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