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生长棒与传统型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型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对比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9.05.005

混合型生长棒与传统型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型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对比

引用
目的 比较混合型生长棒技术与传统型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型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应用混合型生长棒技术(混合型组)与传统型生长棒技术(传统型组)治疗的早发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混合型组患者13例,男性5例,女性8例,初次手术年龄(5.6±2.8)岁;传统型组患者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初次手术年龄(6.1±3.0)岁.所有患者均经>2次撑开手术和≥2年随访;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分别在X线片上测量相关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各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混合型组随访时间(42.2±13.4)个月(范围:27~ 81个月),撑开次数为(4.0±1.8)次,撑开间隔时间为(10.5±1.0)个月;传统型组随访时间(45.4±15.2)个月(范围:24~ 76个月),撑开次数为(4.2±1.9)次,撑开间隔时间(10.8±1.1)个月.生长棒置入术后,两组患者主弯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C7偏移距离及胸椎后凸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而混合型组主弯Cobb角矫正率和胸椎后凸角矫正率均显著高于传统型组(分别为t=2.348,P=0.027和t=3.768,P<0.001);末次随访时,混合型组主弯Cobb角显著低于传统型组(t=2.790,P=0.010).生长棒置入术后,混昆合型组初次术后T1~S1平均撑开高度显著高于传统型组(t=2.846,P=0.008);随访过程中,混合型组和传统型组患者T1~S1平均生长速率相近(t=0.516,P=0.610).共有9例患者发生了10次术后并发症,其中混合型组2例,并发症分别为断棒和近端交界性后凸(PJK);传统型组7例,并发症分别为断棒(2例3次)、PJK(4例)、伤口感染(1例).结论 混合型生长棒较传统型生长棒可以在初次手术时更好地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同时有效降低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顶椎区短节段固定融合对脊柱的纵向生长无显著影响.

脊柱侧凸、先天畸形、截骨术、生长棒

57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772422;Soc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BE20176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项目81772422;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面上项目BE2017606

2019-06-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42-34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外科杂志

0529-5815

11-2139/R

57

2019,57(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