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0.21.016
枢椎后路棘突螺钉固定技术及其解剖学研究
目的 明确枢椎后路棘突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0具枢椎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测量枢椎棘突根部1/2的中点、中部和后部1/2的中点高度;棘突根部的头侧1/2的中点、中部和根部的尾侧1/2的中点厚度(精确到0.01 mm).选取20具枢椎标本,以棘突基底部为进钉点,双侧平行置入棘突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棘突的宽度、螺钉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及钉尖与脊髓、椎动脉的距离.结果 枢椎棘突平均高度和厚度各自为(12.90±1.30)mm和(18.86±1.17)mm.所有棘突螺钉均成功置入枢椎棘突,未见螺钉侵犯椎管、横突孔和棘突劈裂.重建CT测量棘突中份基底部的平均宽度为(20.7±1. 3)mm;棘突螺钉在横断面的前倾角度为1.8°±1.0°,在横断面上和矢状面上几乎均是平行.螺钉钉道长度为(19.7±1. 1)mm,螺钉钉尖与椎动脉距离为(20.2±3.1)mm,螺钉钉尖与脊髓距离为(8.3±2.6)mm,上下位左右侧螺钉角度与椎动脉和脊髓的距离数据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位螺钉钉道长度(18.4±1.1)mm明显短于下位螺钉钉道长度(20.3±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6,P<0.01).结论 枢椎后路棘突螺钉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可行性,也许可以作为枢椎后路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临床应用之前,尚需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
枢椎、内固定器、解剖学、棘突螺钉
48
R6(外科学)
2010年浙江省医药卫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计划资助项目2010QNA021
2010-12-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653-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