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3903-20190831-00527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进一步将其中的喂养不耐受组患儿按出生胎龄分为<31周组和≥31周组,以及按出生体重分为<1 250 g组和≥1 250 g组。分析纳入对象的病历资料,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共612例,其中喂养不耐受组182例(29.7%),喂养耐受组430例(70.3%)。喂养不耐受组中,男婴103例(56.6%),女婴79例(43.4%);胎龄(30.6±2.3)周,其中93例(51.1%)胎龄<31周;出生体重(1 298±417)g,其中93例(51.1%)<1 250 g;134例(73.6%)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63.2%(134/212)。(2)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日龄为(2.7±0.9) d,消失日龄为(13.2±6.9) d,持续时间为(10.5±6.7) d,主要症状包括胃潴留100.0%(182/182)、腹胀54.4%(98/182)和呕吐17.0%(31/182)。(3)与胎龄≥31周者相比,胎龄<31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4±0.8)与(2.9±0.9) d,
t=3.977;(10.4±5.2)与(16.0±7.3)d,
t=5.935],持续时间更长[(8.0±5.0)与(13.0±7.3) d,
t=5.450],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更晚[(9.4±4.1)与(12.0±5.1) d,
t=3.672](
P值均<0.05)。与出生体重≥1 250 g的早产儿相比,出生体重<1 250 g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5±0.9)与(2.8±0.9) d,
t=2.540;(10.0±4.5)与(16.3±7.4) d,
t=6.951]、持续时间更长[(7.5±4.3)与(13.5±7.3) d,
t=6.690]、更少发生呕吐[23.6%(21/89)与10.8%(10/93),
χ2=5.308](
P值均<0.05)。(4)出生体重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
OR=0.998,95%
CI:0.997~0.99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OR=2.129,95%
CI:1.163~3.897)、多胎(
OR=1.812,95%
CI:1.116~2.941)、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
OR=2.663,95%
CI:1.619~4.381)、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OR=5.211,95%
CI:2.861~9.489)和宫内感染(
OR=1.988,95%
CI:1.060~3.728)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
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胎龄较小、出生体重较低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和消失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出生体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胎、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宫内感染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
肠内营养、呕吐、肠胃胀气、危险因素、婴儿,早产、喂养不耐受
23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8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