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帛书《二三子问》的天道与德政
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所蕴含的丰富政治哲思,是在天人关系基础上展开的.其德政纲领与理想境界,都与其天道观内在相契,这昭示了其政治哲学的体系性.顺应天道时变是合理施政的前提,《二三子问》正是基于对天道客观性的警惕,充分阐扬了谦卑、忧患、尊天与重民之德.谦卑的哲学基础是人相对于天道的有限性,外在依据则是贤人辅佐之裨益、体察民情之需和执政之忧患.为政者必须倚重于心的“精白”,即清明无私的觉察和洞见“几微”的能力,才能保证施政决策与实践得当.“精白”不仅是狭义的认知学说,更关乎政治实践的心性修养.尊天与“敬众”和“敬官任事”互为一体——将外在的天(天道、天命及其所赋予人的具体政治职责)、民众(包括贤人)以及主体内心“戒慎”“精白”修养三方面都作为政治行为的约束力量,兼具自律与他律,这也是先秦重民思想的深化.“敬众”表现在抽象的道(德)必然下降于人间社会,求得心物感通和人际协作,及重视“法物”即典章制度建设.其天道观一方面褪去了先秦宗教性和人格化色彩,凸显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则继承了西周以降敬畏上天和天命的思想,天道仍保持超越性,发挥着价值源泉的作用.
天道、谦卑、精白敬官、尊天敬众、重民
B221(先秦哲学(~前220年))
2020-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