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6604.2012.04.019
关节镜下半月板分区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分区的概念及其对半月板缝合手术操作的指导意义.方法 根据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的临床实践,针对术中操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半月板损伤部位的分区:Ⅰ区,前角区;Ⅱ区,前侧方区;Ⅲ区,后侧方区;Ⅳ区,后角区.按照分区方法,Ⅰ区15例,Ⅱ区106例,Ⅲ区36例,Ⅳ区49例.对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进行评估.结果 206例随访25 ~76个月,平均38个月,膝关节无症状率92.7%( 191/206),有临床症状患者的分布:Ⅲ区10例,Ⅱ区1例,Ⅰ区2例,Ⅳ区2例.术前Lysholm评分(52±11)分,显著低于术后(92±8)分(t=-45.153,P=0.000).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各区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x2=30.289,P=0.000);组间两两比较的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各区间疗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关节镜下半月板各区缝合具有不同的中期临床疗效,关节镜下半月板分区对指导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操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半月板、关节镜、分区
12
R684(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上海市科技青年启明星计划项目10QA1405600
2012-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