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旱塬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与分区整治策略——以甘肃省崆峒区为例
为防治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从耕地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 2 个视角揭示甘肃省崆峒区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划分整治分区.结果表明,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主要表现为撂荒,北部塬区的"非粮化"率较低,西部、南部山区和城市周边郊区"非粮化"率较高;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程度较低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北部塬区、南部的上杨乡和大寨乡等,"非粮化"率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西部自然保护区、南部林业管护区和中部川区;崆峒区总体"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这 3类"非粮化"的低值区域均位于北塬农耕区;将崆峒区"非粮化"耕地划分为优先整治区、重点整治区、综合整治区和限制整治区,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相应的整治对策与建议.
非粮化、耕地保护、空间分异、整治分区、整治对策
3
F301.21(农业经济理论)
2023-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9-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