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豚鼠动物模型的构建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3-8705.2014.02.001

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豚鼠动物模型的构建

引用
目的:建立豚鼠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条件(镍浓度、致敏时间、汗液和接触时间)对造模的影响,为临床前评价镍 ACD 治疗药物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选择86只240~270 g 豚鼠,按不同条件(硫酸镍浓度、致敏时间、人工汗液、封闭接触时间)随机分为14组,第0天、第7天、第14天致敏且第28天激发的8组(20%Ni-28d-6h、10%Ni-28d-6h、20%Ni-28d-SP-6h、10%Ni-28d-SP-6h、20%Ni-28d-24h、10%Ni-28d-24h、20%Ni-28d-SP-24h、10%Ni-28d-SP-24h),第0天、第1天、第2天连续3天致敏且第9天激发的6组(20%Ni-9d-6h、20%Ni-9d-24h、20%Ni-9d-SP-6h、20%Ni-9d-SP-24h、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激发后0~72 h,对激发部位皮肤红斑和水肿情况进行动态分级;分别于激发后24、48、72 h 采集第9天激发的6组豚鼠激发部位皮肤,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皮损组织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2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含量;HE 染色观察激发部位皮肤病理变化;结果第28天激发组,激发后各组激发部位皮肤48 h 红斑程度最强,并于48 h 后红斑程度减轻;第9天激发组,红斑在24 h 程度最强并一直持续到72 h;而皮肤水肿各组均不明显。第9天激发后皮损部位皮肤组织中 IL-2和 IFN-γ均在48 h 达到峰值并持续到72 h,峰值分别为(533.53±41.51)pg/ml 和(1235.63±76.85)pg/ml。激发部位皮肤表面结痂,表皮增厚,轻度角化过度,真皮毛细血管扩张,真皮及表皮内有炎性细胞浸润,与人类 ACD 病理表现一致。结论第0天、第1天、第2天致敏且第9天激发的致敏方法能建立皮肤反应较严重的 ACD 模型,并通过增加镍浓度、封闭接触时间以及人工汗液控制变态反应程度;第0天、第7天、第14天致敏且第28天激发的致敏方法则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 ACD 模型;本研究为研究镍 ACD 提供了与临床相似的各种豚鼠 ACD 动物模型。

硫酸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豚鼠

R593.1(全身性疾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175

2014-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89-94,165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