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6.05.007
507例放射性颌骨坏死回顾性分析及临床新分期的建立:单一中心20年经验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放射性颌骨坏死(ORNJ)的临床表现,探讨建立一种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风险评估的新分期。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993年3月至2014年10月ORNJ手术病例共507例,根据软组织和骨组织破坏程度,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以及对国内外ORNJ分期的总结,提出基于软组织(T)和骨组织(B)破坏程度的“TB”临床新分期,进一步分析不同新分期病损与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TB”新分期,Ⅰ期55例(10.85%)、Ⅱ期174例(34.32%)、Ⅲ期180例(35.50%)、Ⅳ期98例(19.33%)。Ⅰ、Ⅱ期病例主要采取死骨刮治术、扩大摘除或颌骨方块切除术,Ⅲ、Ⅳ期患者主要采用颌骨节段性切除,部分病例予同期组织瓣包括游离血管化腓骨肌皮瓣转移修复术。不同分期患者手术治疗后均获得较好效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手术部位感染(19.92%)和伤口裂开(13.41%)。极少数出现皮瓣坏死、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按新分期划分,越严重的患者预后越差,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越高,Ⅰ~Ⅳ期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09%、25.86%、30.00%和53.06%。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软硬组织破坏程度的“TB”新分期,该分期可更好地用于指导ORNJ临床治疗和预后风险评估。
骨坏死、放射性、颌骨、放射治疗、手术
10
R81;R7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2885、81172567;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201604020160
2017-0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3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