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2-0098.2014.10.006
(牙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机械痛觉过敏的特点研究
目的 探讨(牙合)干扰去除时间与大鼠咀嚼肌机械痛觉过敏恢复的关系,为临床咬合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对雄性SD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粘固厚度为0.4 mm全冠的方法施加(牙合)干扰,建立大鼠(牙合)干扰模型,分别在建模后2、3、4、5、6d去除(牙合)干扰,并设阳性对照组(不去除(牙合)干扰)及阴性对照组(假干扰),共7组,每组5只大鼠.建模后1、3、5、7、10、14、21、28 d观察各组大鼠双侧颞肌和咬肌机械痛觉过敏的情况,即测定机械刺激反应阈值.结果 阳性对照组大鼠施加(牙合)干扰后大鼠双侧咀嚼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持续降低,7d达到最低点,之后部分回升,各时间点与阴性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牙合)干扰后各组大鼠双侧咀嚼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逐渐恢复,2、3、4、5d去除干扰组大鼠双侧咀嚼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分别在建模后10、14、14、21d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左右侧咀嚼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d去除干扰组大鼠双侧咀嚼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有一定回升,但28 d时[右侧颞肌和咬肌分别为(1.365±0.018)和(1.437±0.024)N]仍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右侧颞肌和咬肌分别为(1.554±0.040)和(1.546±0.019) N](P<0.001).结论 (牙合)干扰后5d内去除干扰,大鼠咀嚼肌机械痛觉过敏可恢复正常,且去除干扰的时间越早,恢复得越快.
咀嚼肌、痛觉过敏、牙(牙合)、创伤性、动物实验
49
R781.05;R318.01;R54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174
2014-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96-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