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21113-20210612-00411
斜坡固定钢板行前路枕颈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枕颈不稳行前路枕颈固定的斜坡固定钢板,并与后路枕颈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比分析。方法:对40具成人颅颈段干骨和30例健康志愿者颅颈段CT扫描图像进行相关参数测量,以此为基础研制斜坡固定钢板。采用8具新鲜成人颈椎(C
0~C
3节段)模拟以下状态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①完整状态;②完整状态+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前路行斜坡至C
2固定);③损伤状态;④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⑤损伤+后路枕颈固定(后路行枕骨板钉、C
1和C
2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在枕骨、C
1和C
2椎体上连接固定红外线标志点,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志点运动,分析C
0~C
2节段间角度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比较不同的固定方式对枕颈区各节段ROM分布的影响。
结果: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后C
0~C
2节段ROM为前屈1.7°、后伸1.2°、侧弯2.8°、旋转4.3°,较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在前屈(
q=4.68,
P=0.055)、后伸(
q=0.39,
P=0.992)以及侧弯(
q=1.25,
P=0.814)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旋转方向上活动范围更大(
q=5.08,
P=0.035)。以上两种固定状态下在屈伸(
q=1.94,
P=0.554)、侧弯(
q=1.79,
P=0.611)及旋转(
q=2.14,
P=0.478)方向NZ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损伤+斜坡固定钢板状态下C
1,2节段ROM占总体C
0~C
2 ROM比例分别为28%、25%、34%和56%,而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下其占比分别为59%、53%、42%和71%。
结论:斜坡固定钢板固定能提供较好的枕颈区力学稳定性,可作为枕颈区不稳的一种可选择内固定方法。
寰枕关节、颅窝,后、脊柱融合术、生物力学现象
4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252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A1515010488;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2172523;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2022A1515010488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7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