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21113-20190416-00163
胸椎椎骨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研究
目的:测量并分析胸椎椎骨T
1~T
10的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意义。
方法: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45岁女性,58岁男性)T
1~T
10椎骨部分,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使用高精慢速锯精确切取若干厚约3 mm的标本,并选取11个测量区域,其中皮质骨标为1~9,松质骨标为10和11。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表面硬度,记录并分析胸椎显微硬度分布规律。
结果:胸椎30块椎骨合计测量330个测量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个有效压痕硬度值,共获得1 650个测量值。3具尸体标本胸椎段总体皮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30.55±5.44)HV、(29.94±4.86)HV、(29.55±4.36)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80,
P=0.009);总体松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27.93±5.61)HV、(28.21±4.96)HV、(27.98±3.94)H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91,
P=0.913)。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皮质骨与椎体区皮质骨硬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467、4.750、6.621,均
P<0.001);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松质骨硬度值均高于椎体区松质骨硬度值(
t=1.785、3.159、3.103,
P=0.077、0.002、0.003)。3具尸体标本11个测量区域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相似:皮质骨硬度较高的区域均为椎弓根、椎板和下终板皮质(1、2、7);皮质骨硬度值较低区域均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6、8、9)。3具尸体标本T
1~T
10不同节段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其中皮质骨硬度值最大的椎骨均是T
8;松质骨硬度最大的椎骨分别是T
7、T
7、T
6。
结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骨硬度较小,可以分散负重以保护内在较为脆弱的松质骨,椎体区向后部结构移行的椎弓根区域硬度值最大。胸椎皮质骨硬度高于松质骨,并且不同节段的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T
6~T
8呈现"小高峰"可能与胸椎节段生理解剖形态、自上而下承受肌肉力和身体自身重量的载荷逐步增加有关。
胸椎、硬度、生物力学
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2125,81501934;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572125, 81501934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34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