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的回顾性研究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5.11.005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的回顾性研究

引用
目的 探讨分级预防措施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08月至2015年01月1 549例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经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确认均无血栓形成,充分评估DVT的危险因素,并按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139例,8.9%)、中危组(353例,22.8%)、高危组(805例,52.0%)及极高危组(252例,16.3%),接受分级预防.低危组采用基础预防措施;中危组主要采用物理预防措施;高危和极高危组采用基础+物理预防措施,并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所有患者均于术后5~10 d行双下肢CDFI评估有无DVT形成,同时观察、记录硬膜外或切口血肿发生情况;对有或可疑有DVT形成者,术后3个月复查CDFI明确血栓变化情况.结果 1 057例(68.3%)患者同时具备3个及以上危险因子,其术后形成DVT具有高危或极高危风险,仅139例(8.9%)患者为低危人群.共2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74%;低危组0例,中危组3例(0.85%),高危组15例(1.86%),极高危组9例(3.57%).2例为腓静脉,1例为胫后静脉,余24例均为小腿肌间静脉,所有DVT发生部位均为下肢远端,且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1 057例联合应用LMWH的患者均未发生硬膜外或切口血肿.术后3个月复查CDFI,1例腓静脉和11例小腿肌间静脉DVT患者出现血管再通,其余患者未见血栓进展.结论 针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级预防,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早期DVT的发生;基础+物理预防措施联合应用LMWH抗凝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能明显降低DVT和PE的发生率.

腰椎、脊柱融合术、静脉血栓形成、肝素,低分子量、危险因素

35

2015-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105-111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骨科杂志

0253-2352

12-1113/R

35

2015,35(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