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j.issn:0253-2352.2007.01.006
下胸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和治疗特点
目的 探讨下胸椎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86年6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37例下胸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韧带骨化29例:16例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13例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椎间盘突出症8例(Scheuermann病或非典型Scheuermann病);病变部位:T10,11间隙12例,T11,12间隙14例,T12L1间隙11例.观察病变节段和临床神经定位体征间的关系,评价并总结其病理特征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采用后路减压或经肋横突入路减压治疗,严格遵循"安全手术原则".结果 下胸椎T10,11、T11,2、T12L1病变间隙导致相应脊髓节段和神经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神经定位检查具有特异性:T12L1椎间病变患者不出现跟腱反射或膝反射亢进,无髌阵挛或踝阵挛,可出现Babinski征;T11,12椎间病变不出现膝反射亢进或髌阵挛,可出现跟腱反射亢进或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而在T10,11椎间病变上述体征均可能出现.21例患者获完全随访,根据改良JOA评分标准,21例效果均为优良.结论 下胸椎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多是韧带骨化或椎间盘硬突出,引起"一元化"脊髓病变,不同间隙病变有特异性表现,多数采用后路减压术可解除压迫,但应注意安全手术原则.
胸椎、椎管狭窄、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Scheuermann病
27
R6(外科学)
2007-03-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