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术后移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j.issn:0253-2352.2004.09.013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术后移位

引用
@@ 20世纪40年代中期,Jaslow和Cloward将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的概念引入临床,其基本原理是:提供机械稳定性,保留椎间隙的原始高度,撑开椎间孔.Lin等[1]阐述获得良好融合的原则:保留运动节段后柱的完整性,部分保留终板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去除间盘组织(尤其是髓核),应用骨栓植骨.相对于后外侧融合,PLIF的生物力学优势在于沿受力轴承受压力,并接近旋转中心,植骨块可从相邻椎体获得血供,利于植骨融合.植骨融合后,能重建前柱并恢复强大的承载能力.尽管理论上PLIF具有上述优势,但是手术的操作困难和可能的并发症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开展[2,3].

腰椎椎间融合器、术后、植骨融合、完整性、椎体间融合、机械稳定性、后外侧融合、运动节段、旋转中心、生物力学、概念引入、承载能力、操作困难、部分保留、椎间隙、椎间孔、植骨块、管理论、并发症、组织

24

R6(外科学)

2005-03-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566-56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骨科杂志

0253-2352

12-1113/R

24

2004,24(9)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