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1673-5250.2016.02.015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及高危环节的皮肤损伤预警监控管理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预警监控管理在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和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中的皮肤损伤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1157例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及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6~12月入院的55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将2015年1~6月入院的60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除进行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外,还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监控表》及“医源性皮肤损伤记录单”,对容易发生或已经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进行重点预警监控和防治。分析两组不同出生体重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及主要类型发生率差异。两组患儿性别构成比、胎龄构成比及出生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与患儿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对照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93.3%)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25.9%)、低出生体重儿(29.6%)及极低出生体重儿(55.9%)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8、25.02、7.69,P =0.000、0.000、0.006)。②观察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71.4%)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19.6%)、低出生体重儿(15.2%)及极低出生体重儿(29.7%)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23.57、7.82,P =0.000、0.000、0.005)。③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药物外渗伤、尿布皮炎、鼻塞式氧疗所致压伤及黏贴伤;观察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21.2%)、药物外渗伤发生率(6.5%)及黏贴伤发生率(3.3%)均较对照组低(34.5%、10.8%、6.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0、6.74、4.98,P =0.000、0.009、0.026)。结论实施高危人群及高危环节医源性皮肤损伤预警监控,能及时有效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
高危人群、高危环节、医原性疾病、皮肤病损、婴儿、新生
12
U4 ;TU3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311200003303
2016-05-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