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淋巴囊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cn112149-20200429-00634

内淋巴囊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引用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L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19例20耳经病理证实的EL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密度、骨质破坏、MRI平扫及增强的信号特点、DWI及动态增强特点。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病灶和同侧翼内肌ADC值的差异。 结果:19例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其中1例为双耳发病。CT主要表现为主体位于岩锥后缘、前庭导水管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密度稍高。CT值为(78.6±21.9)HU。19耳病灶骨质呈虫蚀样侵蚀破坏,肿块内大量残存骨质。骨质破坏累及中耳乳突16耳、颈静脉孔11耳、半规管10耳、面神经管7耳、内听道9耳。16耳肿块T 1WI、T 2WI上均为中央等信号伴周围高信号,4耳T 1WI上无明显高信号。T 1WI上高信号部分呈周围环绕分布10耳、偏一侧分布5耳、全病灶散在分布1耳。9耳肿块内部出现血管流空影,2耳T 2WI图像上见液-液平面。T 1WI、T 2WI均为等信号部分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其余部分不强化。14耳行DWI,扩散未见明显受限,ADC值[(1.25±0.08)×10 -3 mm 2/s]高于翼内肌( t=4.437, P=0.001)。2耳行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趋势。 结论:EL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主体位于岩锥后缘、前庭导水管周围,骨质呈虫蚀样破坏,T 1WI上肿块周边部分明显高信号,扩散多不受限,有助于术前精确诊断。

内淋巴囊、肿瘤、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55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科技创新项目SHDC22015036;Cli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 from Shanghai Hospital Development CenterSHDC22015036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07-51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放射学杂志

1005-1201

11-2149/R

55

2021,55(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