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2.05.008
肺动脉CT成像增强技术的优化研究
目的 推导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精确计算对比剂用量公式,并评价其应用于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法CTPA影像的质量与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搜集经CTPA检查的连续27例患者小剂量对比剂实验注射形成的TDC数据,分析从注射对比剂开始至上腔静脉下端增强峰值所用时间占注射开始至肺动脉增强峰值时间的比值,测算上腔静脉下端在扫描范围中的水平,推导出计算对比剂使用总量预计算公式( DTs/3+ STs/2).将临床怀疑但CTPA未发现为肺动脉栓塞(PE)的68例患者纳入研究,按检查奇、偶周数分为2组:A组26例,传统增强跟踪自动触发扫描组;B组42例,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组.在CTPA影像中,2组分别测量右肺动脉主干(RMPA)和右上肺静脉(RUPV)、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动脉(RLPA)和伴行右下肺静脉(RLPV)、RMPA与升主动脉(AA)的CT值,计算每对血管CT值差值,对影像进行评分,并计算对比剂用量、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硬化伪影分级.采用f检验、x2检验与秩和U检验,分析2组间各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比剂开始至注射到上腔静脉增强时间与至肺动脉增强时间比为0.65±0.09.A、B2组间RMPA、RLPA的CT值分别为(301±117)、(329±122)与(283±95)、(277±9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0、2.056,P值均>0.05),但肺动静脉血管对之间的CT值差(中位数分别为22.5、58.0与170.5、166.5 HU),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2,P=0.001与U=325,P=0.005);影像评分为5分与4分者B组为85.7%( 36/42)优于A组(46.1%,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75,P<0.01);上腔静脉内对比剂伪影分级(1~3级)B组(分别为34、7、1例)明显好于A组(分别为11、10、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14,P=0.002);对比剂实际注射总量A组为(87.6±7.3)ml,B组为(40.0±5.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P<0.01).结论 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法与传统方法比较,CTPA影像质量与强化程度一致,但可明显降低肺静脉内对比剂的浓度,对肺动脉的辨识更容易,而且可明显减少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的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观察的干扰,降低对比剂的用量,有利于减轻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危险.
肺栓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图像增强
46
R81(放射医学)
2012-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1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