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变位试验反转相眼震的初步观察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4.05.00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变位试验反转相眼震的初步观察

引用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患者变位试验中反转相眼震的参数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和产生机制。方法 BPPV患者183例,其中后半规管管石症(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 PSC-Can)108例(59.0%),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 HSC-Can)55例(30.1%),水平和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结石症(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 SC-Cup)15例(8.2%),上半规管管石症(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 ,ASC-Can)5例(2.7%)。应用视频眼震图仪记录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分析比较Dix-Hallpike试验各头位的垂直眼震以及滚转试验各头位水平眼震的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特点。结果15例SC-Cup和5例ASC-Can患者均未见反转相眼震;108例PSC-Can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患侧悬头位诱发向上的垂直眼震(第一相眼震)消失之后,其中54例(50.0%)出现向下的垂直眼震(反转相眼震),其第一相眼震与反转相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眼震强度分别为[(2.00±1.10) s,(3.54±1.42) s]、[(16.27±4.95) s,(61.65±33.69) s]、[(51.80±25.25)°/s,(10.65±6.29)°/s];55例HSC-Can患者在滚转试验患侧转头位诱发与转头方向相同的水平眼震(第一相眼震)消失之后,其中43例(78.2%)出现与转头方向相反的水平眼震(反转相眼震),其第一相眼震与反转相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眼震强度分别为[(1.67±1.07)s,(3.57±1.89) s]、[(25.19±9.74) s,(70.48±40.26) s]、[(68.47±30.18)°/s,(11.22±8.78)°/s]。通过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PSC-Can及HSC-Can患者第一相眼震与反转相眼震的潜伏期、眼震强度及持续时间,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这两组管石症患者中有反转相眼震者与无反转相眼震者第一相眼震的参数,其中眼震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眼震潜伏期、持续时间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反转相眼震在PSC-Can及HSC-Can患者中很常见,是其临床特征之一,分别出现在Dix-Hallpike试验患侧悬头位及滚转试验向患侧转头位;第一相眼震越强,越容易诱发反转相眼震;第一相眼震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较反转相眼震短,但眼震强度较反转相眼震强。正确认识反转相眼震有助于避免其对临床上耳石定位及复位产生干扰,其产生机制可能类似于前庭后象眼震,是前庭后象反应在BPPV患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眩晕、前庭功能试验、眼震、病理性

R76;R8

天津市卫生局攻关课题10KG219

2014-05-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84-38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673-0860

11-5330/R

2014,(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