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3.06.021
先天性耳前瘘管研究进展
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CPF),又称耳前窦道,1864年由Van Heusinger首先报道,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CPF主要表现为盲端小管开口于外耳皮肤上,多见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开口于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1-2].通常瘘管窄小,且深浅长短不一,偶可见分支,常位于面神经和腮腺前后及侧面,几乎所有瘘管均与耳软骨的软骨膜相连[3].大部分CPF单侧发病,通常无自觉症状而不需治疗[4].由于上皮碎片脱落或感染,瘘管会流出分泌物;因其复发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出现感染,则需手术切除瘘管[4-5].CPF的发病率有地区和人种差异,高低不等,欧洲和美国为0.1% ~0.9%,非洲一些地区为5% ~ 10%[6],我国的发病率为1.2%[7].
先天性耳前瘘管
48
R764.9;R276.71;Q7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南大学米塔尔学生创新项目;中南大学基础研究基金
2013-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5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