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6.03.00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预后等特点。方法分析61例IPMN的临床特点,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预后分析。结果61例IPMN中有33例肿瘤发生在胰头部,14例发生在胰体尾部,14例位于胰腺全部;平均发病年龄为61.8岁。37例首发症状为腹部不适,14例为查体发现。61例影像学均发现胰管扩张或胰腺囊实性肿物。大体上,32例为多房囊肿,囊内含黏液并见乳头状肿物,胰腺导管扩张,13例为囊实性结节。显微镜下,胃型16例、肠型21例、胰胆管型21例、嗜酸细胞型3例;IPMN伴轻度异型增生有13例、伴中度异型增生有13例、伴重度异型增生有6例、IPMN相关浸润性癌29例。浸润性癌以胰腺导管腺癌为主(23/29,79.3%),其次是胶样癌(4/29,13.8%),其他类型少见(2/29,6.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MUC5AC、MUC2、MUC1阳性率分别为89.4%(51/57)、36.8%(21/57)和28.3%(13/46),嗜酸细胞型MUC1仅1例阳性。61例IPMN中6例失访,55例患者随访时间12~1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5年生存率为76%;IPMN不伴有浸润性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3例复发;IPMN伴有浸润性癌的患者3年存活率为55%,12/13死于术后2年内。结论 IPMN是最常见的胰腺导管内病变,多表现为胰腺囊肿。病理分型及分类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和分型具有一定的帮助;MUC5AC多阳性表达,MUC1为胰胆管型IPMN标志物,MUC2为肠型IPMN的标志物。 IPMN伴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IPMN相关浸润性癌以导管腺癌为主,患者预后较差,手术后2年内病死率高;复发对生存期影响不大。
胰腺肿瘤、病理学、临床、预后
45
R73;R71
2016-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