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j.issn:0529-5807.2006.12.001
子宫内膜癌的二元发病模式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侵袭性肿瘤之一.2005年中国大陆新发病患者估计为2万例[1].该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诊断平均年龄约60岁.1973-1978年期间,美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短暂增加,这与此期间普及雌激素替代治疗有关.除雌激素替代治疗因素外,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脂饮食、生育因素(未产、初潮提前和绝经延迟)、多囊卵巢综合征、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随着当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肥胖症增多,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相应提高.总的来说,与其他常见的恶性肿瘤相比,妇科恶性肿瘤的分子研究相对滞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据传统的组织学方法,分子水平的辅助诊断贡献较少.根据其发病途径不同, 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所谓二元发病模式.因两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差异较大,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实践意义.
子宫内膜癌、发病模式、临床和病理、雌激素替代治疗、早期诊断、妇科恶性肿瘤、人民生活水平、其他危险因素、发病率、多囊卵巢综合、绝经后妇女、中国大陆、治疗因素、治疗措施、生育因素、三苯氧胺、平均年龄、临床预防、高脂饮食、辅助诊断
35
R73(肿瘤学)
2007-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7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