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3-5765.2015.03.002

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

引用
包括主动脉弓在内的颅外段和颅内段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的可预防性病因之一[1]。在中国,至少33%~5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造成的[2-3]。症状性LAA患者有很高的卒中复发风险。迄今,对于近期有脑缺血事件的患者,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决策主要依据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多年来,管腔狭窄程度一直被认为是预测LAA患者卒中风险最可靠指标。然而,病理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引起临床缺血事件取决于斑块易损性(vulnerablility)而非管腔狭窄程度[4-5]。源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栓栓塞被认为是大多数LAA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6]。当前的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概念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易损斑块概念适用于脑动脉系统[5,7-10]。斑块破裂可以导致血小板聚集、局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斑块本身也可以引起栓塞。许多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病理过程已经被证明与颈动脉或颅内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和脑缺血事件密切相关[5,7-9]。有关冠状动脉[4,11]和颈动脉研究的结果提示通过影像学方法检查动脉粥样硬化在体(in vivo)病理改变有助于确定那些可能从手术或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患者[5]。利用血管壁和斑块成像技术识别潜在的脑血管床易损斑块有助于预测症状性或无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卒中风险并指导治疗决策。本文将介绍颈动脉和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识别以及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斑块、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2015-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97-20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卒中杂志

1673-5765

11-5434/R

2015,(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