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纳入符合标准的因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36~85岁,平均(63.6±8.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手术疗效,分别测量手术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了解退变情况,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术前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对上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46.2个月,共有34例患者邻近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发生率为40.48%.其中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与无退变组的LL在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的术前PI,术前△PILL均大于无退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I,术前△PILL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呈显著正相关(r=0.572,r=0.738).结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前PI及△PILL越大的患者,术后更易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邻近节段退变、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相关性
27
R681.5(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19-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