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失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透析失衡综合征(dialysis disequilibrium syndrome,DDS)是由 Kennedy 等在1962年首次提出的概念[1]。它是一种在透析时发生的由于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或急性低钠血症引起的神经系统以及类神经系统症状,通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癫痫发作、昏迷甚至死亡[2]。极高水平的血尿素氮(175 mg/ dl)是首次透析时发生 DDS 的高危因素。老年人、儿童、或有已存在的神经系统病变、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恶性高血压的患者有极大的发生 DDS 的风险。目前研究表明,颅内压增高可以通过颅脑 CT 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WD)显示,进而支持 DDS 的确诊[3]。并且影像学显示,在无神经系统症状的透析患者中,脑水肿在后顶枕部区域较重。尿素在腹膜透析中的清除过程是缓慢的,因此不会发生 DDS。虽然 DDS 近几年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其潜在的危险性仍不容忽视,因此如何能够有效预防及治疗 DDS,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及透析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就 DDS 的发生原因、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神经系统症状、透析患者、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病变、脑水肿、急性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预防及治疗、恶性高血压、血尿素氮、显示、视物模糊、生命安全、清除过程、年发病率、临床表现、加权成像、高危因素、腹膜透析
17
R58;R44
2016-06-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