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8179.2007.16.011
10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6例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病理诊断依据2003年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有关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分类标准.结果:10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表现:乳头溢血最常见,占56.6%(60/106);其次为乳房肿块,占30.2%(32/106);同时有乳头溢血和乳房肿块者,占13.2%(14/106).病理结果: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35.8%),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42例(39.6%),非典型乳头状瘤7例(6.6%),导管内乳头状癌、囊内型乳头状癌及浸润性乳头状癌19例(17.9%).年龄>50岁的导管瘤病例,恶性占54.3%(19/35);病变位于二级以下导管,恶性占40.4%(23/57);钼靶片提示伴有钙化的,恶性占46.5%(20/43);既往有导管瘤病史者,恶性占55.2%(16/29);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法:1)导管及周围腺体区段切除;2)大区段、象限或全乳切除;3)乳癌改良根治术.结论:术前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年龄>50岁,钼靶显示有钙化,病灶位于二级以下导管和既往有导管瘤病史的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恶变机率高,以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为治疗原则,手术后应严密观察,定期随访.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理类型、治疗
34
R73(肿瘤学)
2007-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93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