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劫刺”与《太素》“却刺”之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3703/j.0255-2930.2019.02.028

《黄帝内经》“劫刺”与《太素》“却刺”之辨

引用
从《黄帝内经》篇中的“劫刺”和仁和寺本《太素》篇中的“却刺”之异入手,逐条罗列传世本《黄帝内经》及其历代不同注本、传本、校本中“劫刺”“却刺”之不同.“却”“劫”二字,字形相似,笔者详细分析了导致“却刺”误作“劫刺”的字形演变因素.以此为基础,运用音韵学和训诂学方法,因“卻”与“郤(郄)”二字的上古音完全相同,遵“因声求义”之旨,而将“却刺”释为“郤(郄)刺”,其义当为“隙刺”或“穴刺”解.最后,对“郤刺”的学术意义作了探讨,认为这是刺灸部位由脉到穴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定认识阶段,与刺脉、刺肉、刺筋等刺法相区别而言.所以,历代诸书中的“劫刺”当为“却刺”之误,从而澄清了自北宋以降,诸家对“燔针却刺”的误解误注.

劫刺、却刺、太素、黄帝内经

39

R245(中医临床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ZZ100515

2019-03-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09-21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针灸

0255-2930

11-2024/R

39

2019,39(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