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703/j.0255-2930.2018.03.021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案
患者,女,52 岁,于 2015 年 11 月 16 日就诊.主诉:双侧肢体震颤、行动困难 4 年余.现病史:4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渐进性双侧肢体震颤,四肢活动困难,动作迟缓,伴语言含混不清、饮水咳呛等症,先后就诊于香港某诊所、天津市某医院查颅脑 MRI 示脑萎缩,诊断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予口服多巴丝肼片、敏使朗片、甲钴胺片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病区.刻下症:神清,情绪不稳,双侧肢体震颤,动作迟缓,语言含混不清,饮水偶呛,纳差,寐安,便秘,尿频、自控力差,舌红、少苔,脉弦.查体:卧床状态,双侧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双侧下肢肌力 3 级、可抬离床面 30°,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双侧肱二头肌腱反射(++++),右侧巴宾斯基征(+).西医诊断: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多系统萎缩)、抑郁状态.中医诊断:颤证(阴虚风动证);治则:滋补肝肾、平肝息风、疏通经络.针刺配合艾灸及中药汤剂综合治疗.①针刺.取穴:百会、四神聪、合谷、太冲、曲池、外关、秩边、足三里、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后溪、申脉、肝俞、肾俞.操作:百会、四神聪直刺 2~3 mm,捻转补法;合谷、太冲直刺 15~20 mm,呼吸泻法;秩边针向水道,进针 60~70 mm,以针感到小腹为宜;血海直刺 35~40 mm,后溪、申脉直刺 10~15 mm,均施捻转泻法;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 45°角斜刺进针 20~25 mm,施提插补法,以下肢抽动 3 次为度[1];肝俞、肾俞向横突斜刺进针 25 mm,捻转补法;余穴均施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min,每日1 次,每周治疗 6 次.②中药:牛膝 20 g、煅龙骨 15 g、煅牡蛎 15 g、珍珠母 10 g、天冬 12 g、玄参 10 g、山萸肉 10 g、女贞子 15 g、郁金 15 g、麦芽 15 g、川楝子 10 g、桃仁 10 g、红花 10 g、黄精 15 g、火麻仁 20 g,每日 1 剂,分服,每次 250 mL.③艾灸.艾条温和灸双侧足三里,距离皮肤约 2 cm,以皮肤耐受为度,每穴灸 10 min,每日 1 次,每周治疗 6 次.
38
R246.6(中医临床学)
2018-04-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