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703/j.0255-2930.2015.12.006
卒中后肩痛不同时期针刺刺法的多因素优选方案分析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对比治疗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并通过正交设计选择不同时期针刺刺法的最优方案.方法:选取90例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训练,其中9例分入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81例为进行正交设计的患者接受采用相同穴位、相同疗程的针刺治疗,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其加权值为观察指标,比较各针刺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优选第1个疗程后(早期)及第3个疗程后(后期)针刺刺法的最优方案,研究包括针刺深度(A因素:AⅠ:浅<25 mm,AⅡ:中25~40mm,AⅢ:深40~50 mm)、针刺角度(B因素:BⅠ:直刺,BⅡ:横刺,BⅢ:斜刺)、行针次数(C因素:CⅠ:0次,CⅡ:1次,CⅢ:3次)、留针时间(D因素:DⅠ:20 min,DⅡ:30 min,DⅢ:60 min),分析不同时期针刺刺法各因素间及主要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差异性.结果:①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无论在早期或后期均较单纯的康复训练疗效改善显著(均P<0.01);②针刺刺法优选方案:早期为AⅢ BⅢ CⅠ DⅠ,即深刺、斜刺、行针次数为0次、留针时间为20 min;后期AⅢ BⅢ CⅢDⅠ,即深刺、斜刺、行针次数为3次,留针时间为20 min;③针刺刺法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早期针刺深度与针刺角度有显著性(均P<0.01),后期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与行针次数有显著性(均P<0.05);④针刺刺法主要因素各水平差异分析的多重比较:早期,针刺深度中Ⅰ与Ⅱ、Ⅰ与Ⅲ、Ⅱ与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角度Ⅰ与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期,针刺深度中Ⅰ与Ⅲ、Ⅲ与Ⅱ、Ⅰ与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行针次数中Ⅰ与Ⅲ、Ⅱ与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早期针刺刺法优选方案为深刺、斜刺、行针次数为0次、留针时间为20 min;后期优选方案则为深刺、斜刺、行针次数为3次,留针时间为20 min.
卒中后肩痛、针刺、针刺深度、针刺角度、行针次数、留针时间、正交试验
35
R246.3(中医临床学)
2016-0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2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