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痰瘀理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辨证与治疗的指导作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3-1727.2006.12.019

论痰瘀理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辨证与治疗的指导作用

引用
@@ 痰瘀同病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理论的基础 有关痰瘀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灵枢·百病始生篇》"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的论述,凝血、津液涩渗,即瘀血痰浊互结,这是痰瘀证的最早记载.至汉代张仲景已对痰瘀病证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且针对痰瘀互结证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方剂,例如鳖甲煎丸、大黄(庶虫)虫丸、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中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认为血瘀导致了痰的形成,痰的组成包含了瘀血成分,即痰的本质就是痰瘀.痰瘀同病首见于《丹溪心法》,日:"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清代名医叶桂对痰瘀同病更有发挥,将众多疑难杂病、顽固之疾归结为络病,首先创立了"久病人络"学说,指出"经年累月,外邪流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血凝痰,混处经络".认为久病人络,须考虑痰瘀互阻之证."久病人络"的本质乃痰瘀交混互结络脉之中,由此络病也成为痰瘀同病的代表.归结前人关于痰瘀的认识可概括为下列四点.

痰瘀理论、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治疗

21

R2(中国医学)

2007-03-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765-76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中医药杂志

1673-1727

11-5334/R

21

2006,21(1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