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及其文化心理特征探微--以侗族多声部大歌和笙乐器为例与彭兆荣先生商榷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3-0042.2002.02.004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及其文化心理特征探微--以侗族多声部大歌和笙乐器为例与彭兆荣先生商榷

引用
本文以<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一文所涉及相关问题为出发点,以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方法,考察了侗族大歌的名实关系,以大歌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多声审美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中西音乐中的"和"、"和声"概念、内涵,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全文中心论点可归纳为:侗族大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音乐衬腔手法上的衬腔复调;中国笙乐器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和而不同"、"和则生、同则死"世界观、哲学观和实践观的生动体现.中西"和声"概念之不同源于双方文化认知模式、民族文化心理模式、音律体系等各种因素差异.

侗族大歌、支声复调、衬腔思维、笙、"和"、"和声"

J60(音乐理论)

2004-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41-5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音乐学

1003-0042

11-1316/J

2002,(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