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929/j.issn.1003-3289.2023.09.026
腹膜后间隙分区用于判断腹膜后肿瘤来源
目的 观察腹膜后间隙分区用于判断腹膜后肿瘤来源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9例单发腹膜后肿瘤CT资料,包括38例神经源性、62例间叶源性、7例胚胎源性肿瘤及2例其他来源.采用器官分区法将腹膜后间隙分为脊柱前区、脊柱旁区和肾周区,基于中心线分区法分为中央前区、中央后区和外侧区;以肿瘤最大长径与最大短径的交叉点为肿瘤中心点,于相应轴位CT图像中分别根据器官分区法及中心线分区法确定肿瘤中心点所在区域,观察不同性质肿瘤的分布.结果 基于器官分区法,38例神经源性肿瘤中,3例位于脊柱前区、31例位于脊柱旁区、4例位于肾周区,62例间叶源性肿瘤,位于脊柱前区8例、脊柱旁区10例、肾周区44例,7例胚胎源性肿瘤,位于脊柱前区4例、脊柱旁区1例、肾周区2例,2例其他来源肿瘤分布于脊柱旁区及肾周区;基于中心线分区法,38例神经源性肿瘤分布于中央前区6例、中央后区29例、外侧区3例,62例间叶源性肿瘤位于中央前区19例、中央后区5例、外侧区38例,胚胎源性肿瘤位于中央前区5例、外侧区2例,2例其他来源肿瘤分布于中央前区及外侧区.根据2种分区法,不同来源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各区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94、68.07,P均<0.01).结论 腹膜后间隙分区对判断腹膜后肿瘤来源具有一定价值.
腹膜后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分区
39
R735.4;R814.42(肿瘤学)
202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397-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