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4136.2023.04.008
宫颈癌盆腔外周型复发行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穿刺路径与技巧
目的 探讨宫颈癌盆腔外周型复发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 I粒子植入治疗穿刺进针路径的设计、辅助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对江苏省肿瘤医院自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共23 例宫颈癌盆腔外周型复发病灶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穿刺进针路径、相关辅助技术、物理剂量学参数及手术并发症,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宫颈癌盆腔外周型复发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技巧性.结果 23 例宫颈癌盆腔外周型复发病例共 23 个病灶,均顺利完成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穿刺路径分为经前腹壁髂腰肌入路(7 例)、经前腹壁腹腔入路(3 例)、经前腹壁髂腰肌入路联合经前腹壁腹腔入路(1 例)、经骶骨旁梨状肌入路(7 例)、经尾骨旁臀大肌入路(3 例)及侧卧位前后双路径联合入路(2 例).应用相关辅助技术包括使用穿刺角度引导器辅助进针(18 例);使用 4D模板辅助进针(5 例);腹腔内进针过程中推注生理盐水(2 例);粒子植入术前行输尿管"J"管植入(10 例);粒子植入术中静脉推注造影剂显示输尿管(1 例);粒子植入术中应用钝针技术(3例).比较术前、术后肿瘤病灶体积、针数、粒子数、剂量学参数差别,剂量学参数包括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即D100),90%、100%、150%和 2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90、V100、V150 和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术后中位病灶体积 22.60 cm3,中位针数 6 根,中位粒子数 35 颗,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剂量评估V200 较术前计划低(33.00%vs.35.20%,t= 2.143,P= 0.043);术后 HI 较术前增大(39.97%vs.35.06%,t =-2.793,P= 0.011);其余剂量学参数术前计划与术后验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 例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宫颈癌盆腔外周型复发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设计科学的进针路径及运用合适的辅助技术是保证治疗成功和降低手术风险的重要因素,术后验证粒子实际剂量分布能够达到术前计划设计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治疗精准性和一致性.
宫颈癌、复发、粒子植入、技巧、剂量
15
R730.55;R473.73;R273
南京医科大学专病队列研究项目NMUC2020033
2023-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35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