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防护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Meta分析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针刺伤可致感染、疾病,残疾,甚至死亡.超过25种血源性病原体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文献[2]报道,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占常见病原体感染总数的比率最高,达55.93%,其次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30.51%、丙型肝炎病毒(HCV) 10.17%以及梅毒3.39%.此外还可导致一定的心理创伤与经济损失.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之一[3].文献[4]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80%,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针头刺伤.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监管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的重视,逐步降低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5].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的预防干预效果研究.
20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2021-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3926-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