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4-0609.2007.08.004
热浸镀层在青岛站的海水腐蚀行为对比(Ⅱ)——潮差区
测试了热浸镀锌(GI)、锌-5%铝-稀土(GF)和锌-55%铝-1.6%硅(GL)镀层钢板在青岛站的潮差区海水腐蚀行为,并利用腐蚀质量损失测试和显微结构分析,首次研究了3种镀层钢板的海水潮差区腐蚀行为.结果表明:3种镀层在潮差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损,与全浸区相比其腐蚀速度明显降低;GI镀层溶解速度最快,氧化膜保护效果不佳,耐腐蚀性能最差;GF镀层的耐蚀性明显提高,潮差区的充气条件又促进了镀层的钝化,表现出较为优异的耐腐蚀性能;由于保护性的锌的腐蚀产物被滞留在富铝的枝晶网络中,比较充分的充气条件又促进了镀层富铝相的钝化,GL镀层在海水潮差区表现出最佳的腐蚀性能.对位于海水潮差区的钢材基体提供1 a保护期所需的镀层最小厚度分别为:GI镀层25 μm;GF镀层12 μm;GL镀层3 μm;GF和GL镀层在潮差区的耐蚀性分别是厚度相当的GI的3倍和5倍.
热浸镀、热浸镀层、海水腐蚀、耐蚀性、潮差区
17
TG174.41;TG174.443(金属学与热处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06013;山东省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04-2-JZ-113
2007-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247-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