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黄萎病菌不同培养型产毒能力和致病力分化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7505/j.issn.1007-9084.2014.03.016

向日葵黄萎病菌不同培养型产毒能力和致病力分化

引用
为了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间毒素产生能力以及致病力存在的分化现象,本文选取5种不同培养型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菌落生长速度、粗毒素含量、毒素致萎活性及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的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菌株生长速度、粗毒素产生量及其致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粗毒素产生能力高的菌株,其致萎能力也强,如菌株V33(产生大量微菌核)、V21(不产生微菌核)、V27(产生一定量的微菌核及气生菌丝)的粗毒素分泌量分别为0.36、0.34、0.23mg/mL,其72h的致萎指数为58.33、52.08、37.50.采用纸钵撕底蘸根法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V33,病情指数为53.97;其次是V21和V39(产生大量微菌核),其病情指数分别为45.91和43.35;菌株V27的致病力最弱,其病情指数为37.4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与其分泌的粗毒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 =0.816 9,P<0.05),但与其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微菌核的数量没有相关性.向日葵黄萎病菌毒素的分泌量是决定其致病力分化的关键因子.

向日葵、黄萎病菌、培养型、粗毒素产生、致病力

36

S435.655(病虫害及其防治)

国家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16

2014-08-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93-39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007-9084

42-1429/S

36

2014,36(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