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007/j.issn.0258-4646.2023.02.005
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早期和晚期行为学
目的 比较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MFB)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行为学的差异.方法 将6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MFB损毁模型组(n=18)和假手术组(n=8).通过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旋转实验、溴隐亭诱导的旋转实验和步行实验比较损伤后早期(4周后)和晚期(6个月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结合分析实验计算病灶侧阳性多巴胺神经元脱失率和多巴胺转运蛋白、D2受体结合率.结果 甲基苯丙胺诱发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和MFB损毁模型组大鼠均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溴隐亭诱发纹状体损毁模型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而MFB损毁模型组则产生朝向病灶对侧的旋转.成模早期和晚期不同模型组组间比较以及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比较,旋转圈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步行实验结果显示,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病侧肢体运动启动时间明显长于健侧肢体(P<0.001),病侧肢体步长长度明显短于健侧肢体(P<0.001),病侧肢体前后步伐调整数明显少于健侧肢体(P<0.001);同一模型组中,病侧肢体成模早期与晚期、健侧肢体成模早期与晚期比较,上述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巴胺神经元脱失率、多巴胺转运蛋白及D2受体结合率在不同时期的3种模型病变侧呈现出与行为学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动态变化过程.结论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活动并非仅由某些单一多巴胺能参数决定,而是由整个多巴胺能系统的综合效应控制.
帕金森病、行为学实验、多巴胺能系统、大鼠模型
52
R363.1(病理学)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
2023-04-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