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索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8-1070.2014.11.004

胸痛中心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索

引用
20世纪80~90年代,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的干预进入全新时代,开通“罪犯”或“梗死相关血管”,预防心肌梗死或最大限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使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降至5%以下。非ST段抬高ACS已占冠心监护病房( CCU )病患者的一半以上。这就需要及时对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高效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决定患者走向和干预策略。在此背景下1981年胸痛中心( CPC)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1]。早期CPC是专门对急性胸痛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识别、危险分层,并在短期内做出正确处理的医疗机构,一般建立在急诊室或与急诊室有关的地方。它需要急诊科、心内科(包括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和CCU)、心外科、消化科、呼吸科、胸外科、手术室及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21世纪初,在胡大一教授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多家医院逐渐开始CPC与绿色通道模式探讨,成为卓有成效的ACS救治单元。随着对急性胸痛认识的不断深入, CPC和绿色通道模式,不仅有利于ACS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而且对于肺栓塞( PE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与食管疾病等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疾病的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PC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讨进行回顾与展望。

急性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通道模式、鉴别诊断、急诊室、梗死相关血管、住院死亡率、夹层动脉瘤、超声心动图、医疗机构、心导管室、首发症状、食管疾病、密切配合、快速识别、快速高效

R826.63(军事医学)

201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0-1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医刊

1008-1070

11-3942/R

2014,(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