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4055.2020.10.30
PCI相关的冠状动脉穿孔的治疗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当前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在干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应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穿孔,其发生率与手术复杂性、高龄、血管钙化、女性、低体重、既往行PCI、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三支及多支冠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血管、钙化血管、球囊或支架过大、使用粥样斑块旋磨术或亲水导丝等危险因素有关[1-4],最常见原因为球囊或支架过大及血管严重钙化[5].冠状动脉穿孔相对罕见,危重程度取决于穿孔部位及大小,传统上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3种类型(Ellis分级),Ⅰ级为血管壁有小龛影,但血管壁无破裂;Ⅱ级为造影剂有渗出,但无大量造影剂外流;Ⅲ级为穿孔>1 mm,造影剂大量流至心包或心腔,Ⅲ级穿孔可导致心脏填塞、快速血流动力学衰竭、心肌梗死和死亡[5].Ellis分级越高、穿孔直径越大、越接近主干其预后越差[6],1年死亡率约为14.7%[1].冠脉穿孔病例较少且缺少相应指南,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提供及时识别及治疗的建议.
12
R816.2(放射医学)
2020-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273-1275,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