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5301.2017.03.003
房颤抗凝治疗进展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1].欧洲约有600万房颤患者[ 2 ];美国医学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发布的ARITA研究[ 3 ]显示,美国房颤的患病率为 0.95%;胡大一等[4]的研究显示,中国的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据此估计中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时,心房泵血功能基本丧失,可导致心排出量显著降低25%甚至更多,这对心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是非房颤患者的5~7倍.Framingham研究[ 5 ]证实,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有效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成为房颤治疗的重点.对于瓣膜性房颤患者均需进行抗凝治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常采用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2010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推荐的CHA2DS2-VASc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分层[6].具体评分如下: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1分;高血压1分;年龄≥75岁2分;糖尿病1分;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栓栓塞病史2分;血管疾病1分;年龄65~74岁1分;性别为女性1分.对评分≥2的患者均需进行抗凝治疗,评分为1分者,口服抗凝药物或阿司匹林或不进行抗栓治疗均可;无危险因素,即评分0分者不需抗凝治疗[7].出血和血栓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高,但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临床净获益可能更大[8].近年来,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不断问世,房颤抗凝治疗有了重大进展,现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房颤、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
15
R541.7(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60037;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FB009,2013FZ284
2017-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