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ⅩⅢ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的实验诱导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5-6661.2011.06.002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ⅩⅢ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的实验诱导

引用
目的 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 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 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 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别采用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 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 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抗药性诱导

23

R383.24(医学寄生虫学)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178B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51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076;江苏省卫生厅项目X200912;江苏省预防医学研究课题Y201031

2012-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05-61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005-6661

32-1374/R

23

2011,23(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