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3614.2020.12.011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评估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术后早期死亡风险
目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评估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儿术后早期(术后30 d内)死亡风险.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TAPVC并行一期根治术的≤1岁患儿99例.记录患儿各项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早期(术后30 d内)死亡情况,将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计算术后24 h内最大VIS及平均VIS,又根据影响TAPVC术后早期死亡的VIS临界点,将患儿分为高VIS组和低VIS组.分析VIS与TAPVC患儿术后早期死亡的关系.结果:99例患儿中,术后早期死亡13例(13.1%),存活86例(86.9%).死亡组术后最大VIS、平均VIS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最大VIS为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4,95%CI:0.54~1.00,P<0.05).VIS关于术后早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1,其临界点为29分.根据VIS是否大于29分,将患儿分为高VIS组(n=15)和低VIS组(n=84),发现高VIS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早期死亡、心肺复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腹膜透析和血液净化的使用率、术后PRISMⅢ评分、24 h血乳酸值明显高于低VIS组,而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24 h pH值、总住院时间、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则明显少于低V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PVC术后24 h内最大VIS≥29分的患儿术后早期死亡风险更高.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低心排综合征、血管活性药物评分、PRISMⅢ评分、乳酸
35
R5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21-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2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