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3614.2016.01.00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左乳内动脉桥血管和自身血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长期疗效的对比
目的: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患者左乳内动脉( LIMA)桥血管与自身冠脉血管药物洗脱支架长期疗效比较。<br> 方法:选择我院2004-06至2012-12 CABG后因LIMA桥血管病变致前壁心肌缺血而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51例,回顾分析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依靶血管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LIMA组(n=40)和自身血管组(n=111)。自身血管组的靶血管包括左主干—前降支各节段。研究的终点事件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靶病变失败(包括由心原性死亡、与靶血管相关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等构成的复合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由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任何新的血运重建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br> 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30(范围10~100)个月。LIMA组和自身血管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15.0%vs 11.7%,log-rank P=0.65)和靶病变失败率(17.5%vs 13.5%,log-rank P=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IMA组比自身血管组显著增高(35.0% vs 18.0%,log-rank P=0.043),主要为新的血运重建中非靶血管(包括右冠脉、回旋支和大隐静脉桥血管)血运重建率在LIMA组显著增高(17.5% vs 4.5%,log-rank P=0.014)。Cox多变量分析发现,靶病变支架长度是靶病变血运重建[风险比( HR )=1.03,95% CI:1.00~1.06, P=0.01)、靶病变失败率(HR=1.03,95%CI:1.00~1.05,P=0.02)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而LIMA桥血管介入治疗则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 HR=3.09,95%CI:1.28~7.60,P=0.012)。<br> 结论:LIMA桥血管与自身血管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相比,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和靶病变失败率结果没有差异,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LIMA组显著增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血管成形术、药物洗脱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1
R5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16-04-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