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趋势
@@ 我国每年约有15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公认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治疗复杂畸形,术式不断有新的突破,取得优良效果.但是,手术创伤、麻醉、体外循环、输血、围手术期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手术成功率也困扰着患者.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发展,逐步拓宽了介入心脏病学新领域,开发了先心病介入治疗.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首先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治疗大动脉错位,介入治疗开始进入小儿先心病的规范治疗范畴.其后,Porstmann于1971年开发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1974年King及1977 Rashkind成功实现了经导管房间隔封堵术.1982年Kan首先报告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1984年Lababidi成功实现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1985年Inoue研制了二尖瓣球囊导管,成功开展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1992年,Cambier首先应用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取得成功.1997年Amplatz开发了新一代封堵器用于临床,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进入成熟的阶段.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病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先心病、治疗方法、球囊导管、开发、经导管房间隔、介入心脏病学、封堵、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造口术、手术成功率、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大动脉错位、主动脉瓣、应用、围手术期
20
R541.1(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05-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