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周围神经可塑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感觉神经束(前臂内侧皮神经)近端与运动神经束(肌皮神经)远端吻合的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在靶器官改变时感觉神经的结构与功能发生的可塑性变化.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250 g,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每组大鼠左上肢制备实验模型,右上肢为正常对照,不作任何处理.A组:于距前臂内侧皮神经起点5 mm处切断该神经,将其近端与切断的肌皮神经远端行无张力端端吻合;B组:于距肌皮神经入肌点5 mm处切断该神经,将其远端与切断的前臂内侧皮神经近端行无张力的端端吻合;C组:切断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后不予吻合,形成肱二头肌失神经支配模型.于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屈肘功能、肱二头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行吻合口近端的神经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染色观察.结果 术后所有大鼠一般情况良好,切口无感染,均存活至24周.术后各组大鼠左侧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丧失,24周时A、B组大鼠主动屈肘功能均有恢复.根据"泼水清理实验"评估,A组获4~5分肢体7例,B组5例,均较C组O例有明显恢复(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肱二头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方面,A、B组明显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大鼠电生理均可测得肱二头肌的诱发电位,吻合口近端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在AchE染色后可见到轴突深染的有髓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在屈肘功能的恢复情况、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吻合口近端的运动神经纤维数量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靶器官改变时感觉神经的结构及功能均发生了适应性的重塑,这种重塑可能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一种新方法.
周围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大鼠
22
R651.3;R446.8(外科学各论)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732
2008-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73-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