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及其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及其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脊髓圆锥损伤术后4、6、8、10及12周组,依次记作A~F组.采用L4、5平面锐性横断性脊髓圆锥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取材,先作膀胱逼尿肌HE染色,以观测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规律;同时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膀胱逼尿肌及其NMJ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最后将逼尿肌行Masson三色染色,计算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所占的百分比.结果 HE染色观察,大鼠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在E、F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B~F组逼尿肌细胞外形、大小不一致,分布不均匀,排列走行紊乱;间质中大量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线粒体水肿,且程度逐渐加重.逼尿肌NMJ透射电镜观察,B、C及D组可见其形态结构类似于A组,但线粒体及突触小泡的数量略少;E组可见明显退变的NMJ,突触小泡含量明显减少,伴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减少;F组NMJ进一步退变,突触小泡含量进一步减少甚至缺如,细胞器减少或消失,并可见退变小体.Masson三色染色可见逼尿肌中结缔组织所占的比例在E、F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F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圆锥脊髓损伤术后10周可作为逼尿肌及其NMJ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神经修复手术宜在此前完成.
脊髓圆锥损伤、弛缓性膀胱、逼尿肌、神经肌肉接头、大鼠
21
R744;R694.5(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1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60390593;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面上项目06R214102;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
2007-06-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7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