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栓前高凝血状态的研究
目的 研究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关闭术后高凝血状态的机制及干预方法.方法 观察82例A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活性、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水平的变化以及肝素对它们的影响作用.结果 介入关闭ASD的患者术后30 min,血浆AT-Ⅲ活性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Fib、D-D和t-PA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术后第3天,血浆AT-Ⅲ活性较封堵术前和术后30min下降更加明显(P均<0.01);Fib和D-D浓度较术后3 0 min明显下降(P<0.01),但仍明显高于封堵术前(P<0.01);血浆t-PA浓度较术前和术后30 min明显下降(P均<0.01).ASD封堵术后30 min血浆Fib、D-D和t-PA浓度与心导管在心血管内的操作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4、0.758和0.251.P<0.01,P<0.01,P<0.05).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3 d的患者在术后第3 d,血浆AT-Ⅲ活性明显高于术后只应用1d低分子肝素的患者(P<0.01),Fib和D-D浓度明显低于术后只应用1 d低分子肝素的患者(P均<0.01).结论 介入关闭ASD的患者术后抗凝血因子活性下降,促凝血因子活性增强,产生了高凝血状态,术后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可以减轻高凝血状态.
房间隔缺损、介入关闭、高凝血状态
19
R541.1(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709
2016-0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98-401,408